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高福院士开启2021国科大首场“雁栖湖名家大讲堂”

  • 文/脱畅 图/赵黎明、邢晓雯
  • 日期:2021-05-06
  • 3656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到底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事件?”4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高福院士在“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上提问道。作为2021年首场报告,因疫情中断一年的“雁栖湖名家大讲堂”,此次以“新冠肺炎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为题开讲,意义深远。

高福作报告

新冠病毒从哪里来?

  从1965年出现的“HCoV-229E”、1967年的“HCoV-OC43”、2004年的“HCoV-NL63”、1995和2004年“HCoV-HKU1”, 这四种引起普通感冒症状的冠状病毒,以及引起暴发流行的SARS和MERS,如今为人们熟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实是第7个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简单讲,人类发现某种新病毒并不等于它刚刚出现,从历史长河中回望,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猫鼠游戏’。”这也正如高福2018年发表在Cell杂志的一篇评论中所言,疫情和病毒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它“是否会来”而是“何时会来”,基因片段不断“排列重组”产生的下一个冠状病毒也许在未知时刻就会“不请自来”,引起新一轮暴发。

  高福利用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种间传递图示,向在场师生阐释病毒通过不同片段的交换、更替,最终产生新的变异并感染至人群的原因和过程,即跨宿主传播机制。“人体有1013细胞,便会有1014微生物存在。早在19世纪,微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巴斯德就曾断言——‘先生们,微生物说了算’。”因而,人类的历史也就是和病原微生物战斗的历史。2020级生命科学学院的宋维叶表示:“递增的死亡数字,不只是冰冷的数据,他们是人类在与自我命运的抗争中付出的代价,提醒我们远离麻木,向科学要答案。”

  高福描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起伏走向,以及新冠病毒引起的“两阶段”特殊免疫反应,这其中病毒呈现出许多全新的面貌不断给科研人员提出新考验和挑战。高福用“Covert(隐蔽的)”“Cunning(狡猾的)”概括新冠病毒的特点,他勉励国科大学子,更加深入探索关于病毒起源的答案。科学、知识和常识,三个相关概念与异同构成高福讲座的核心深意,也是他行走科研之路多年内心沉淀的感触。高福希望,这些能带给青年学子关乎未来的启发。有同学针对疫苗不良反应网络传言提问,高福再次强调,要有不轻信不盲从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这其中,保持童心和好奇心又是制胜法宝。

我们如何与病毒斗智斗勇?

  高福用“Whack-a-Mole打地鼠”,形容一年前他和团队同其他科研、医护工作者在武汉抗“疫”的情形。他也认为,这是人类在应对此起彼伏的病毒疫情时,目前能够保持的状态。2020年初,高福院士带领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在武汉开启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全序列基因组测序、分离毒株、将新冠病毒信息、序列及传播路径第一时间公布……为我国短时间内成功阻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福协调全国几家科研单位迅速向世界发出了警报。2020年1月25日,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以学术论文形式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测序结果和病毒特征,并于2020年1月29日,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疫情回顾性分析,向国际社会发出预警。在争分夺秒的工作节奏中,团队向国际社会及时总结分享了“四防线、四阶段以及四尽早”的应对经验,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合作企业研发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在国内紧急使用获得批准,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这是中国第三条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的落地。该疫苗也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批准注册使用,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这番“从书架直接到货架”的操作,凝结着的是高福团队无数颠倒日夜的汗水辛劳。

  看起来,病毒底细在高福团队手中似乎渐渐得到“掌握”,但实际上,高福坦言了对人类应对种种病毒的能力并不乐观的态度:“我们能做好的只有两件事:加大基础研究投资,继续向科学要答案;要着眼问题机制,搭建能够全球监测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平台。然后像‘打地鼠’一样,冒出一个消灭一个。”

  面对全球都没有最优解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利用科学方法探索推进并将经验尽快分享出去,是科学家的重要职责。高福曾在国际顶级期刊中发文强调,新冠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是中国控制疫情的重要策略,公共卫生工作重在强基层。人类与病毒相伴相生的“事实”,将让人类时刻保持警惕。正如中国在2020年初,面对完全未知的病毒时,依旧迎难而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纪录。征战未知病毒沙场,高福团队任重道远。

科研与人类的航行未来在哪里?

  “病毒可以通过飞鸟飞禽跨洲际传播,按照候鸟的迁徙路线从南半球传到北半球,从西半球传到东半球。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流行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出现。”高福在展望疫情未来时,用“流感化”、“地区性”和“季节性”总结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生态与人类的健康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事实与科学,在自律自治中打造光明未来。

  “‘向科学要答案’的道路上注定充满焦虑和困惑。高福院士的这句话蕴含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我指明了方向:与人类命运一样,科研的未来也必是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但相信求真务实是行走的永恒武器。”2020级工程科学学院能源动力专业的张雪飞从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未来里谈到对科研的启发。

  高福在报告中提到,罗素去世之前给未来年轻人的箴言中讲到,要永远问自己,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读前辈的文献,不可过分相信它,要善于和敢于找到其逻辑链条的不完整性,那就是你的科研方向。”2020级遗传学直博生应皓从高福在文献阅读的建议中体会到理性的生命力:“信息流行病”肆虐和信息泛滥的今天,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秉持着科学精神、务实精神,于真实证据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敢于跳出所谓‘约定俗成’和‘大众常识’”。

  董纪昌副校长在主持本次讲座时说:“正是有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我们才能率先安全地接种新冠疫苗,构筑起‘免疫长城’。”讲座结束后,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为高福颁发“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董纪昌主持报告

高福简介:高福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了“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成果,荣获多项国际学术大奖。除了被多个国家评为院士,高福还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面对同学现场提出的“科学家如何完成多重身份下的自我实现”的问题,高福坦言自己如今“科研人员”“公众人物”“管理者”三种身份于一身,事务与责任繁多,但他并不认为三者矛盾,“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联系,科研人员可以掌握多重事务的内在规律,管理者能从宏观角度看清科研进展,公众人物能帮助个体做出行为调整,三重身份可以相辅相成。而此间把握航向的关键,在于坚持学习的‘定力’。”

讲座现场

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