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2018第三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获奖人员介绍

  • 存济医学院
  • 日期:2018-11-25
  • 8452

【国际合作奖】

Hans-Dieter Klenk

University of Marburg 荣誉教授

Hans-Dieter Klenk 是国际知名的病毒学家,主要从事呼吸道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曾多次获得英、德、美等多个国家的大奖。2003年在中国SARS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Klenk教授带着近20位德国科学家,到北京参加关于疫情控制的讨论,开始了十余年来与中国的科研合作。他与我国学者联合发表多篇论文,支持我国学者开展突发传染病的病因研究,成绩斐然。在我国多次担任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与我国学者闻玉梅院士共同担任中国自主杂志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I)的主编,六年来影响因子超过了6。

演讲题目:Viruses en route from animals to man

 

【成就奖】

王松灵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Oral Diseases及JOR副主编,Am J Stem Cells等7本英文期刊编委,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本期刊副主编。发表论文208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在PNAS、 Blood等英文论文116篇,英文review article 11篇。 获国际牙科学会颁发的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JDR最佳封面论文奖、国际再生医学及干细胞奖,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得2017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入选首批北京学者。研究方向为唾液腺疾病诊治及基础研究、牙发育和再生研究。

演讲题目:口腔颌面再生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袁国勇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讲座教授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曾获颁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他也是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外科院士,以及英国皇家病理科医学院荣授院士。

1997年,香港爆发H5N1禽流感病毒,袁国勇院士最先在医学杂志《刺针》发表报告,指出受感染患者具有异常严重的临床症状而且死亡率高,而患者的样本可在他的实验室透过自行研制的分子检测方法进行鉴定。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袁国勇院士率领他的团队追查到SARS冠状病毒,其后又发现SARS冠状病毒样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华菊头蝙蝠。他在发现新型微生物方面成就卓著,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发现逾60种新型病毒、10种细菌、四种真菌及两种原虫。袁国勇院士发表的900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36000次。

演讲题目: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

 

【创新突破奖】

黄仕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开创干细胞代谢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之一,研究重点涉及干细胞分化与再生过程中所需的代谢变化。他发现,成年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体内有一种处于沉睡状态的“青春”基因 Lin28,能完全修复多种受创细胞组织。该成果发表在 Cell(2013),被国际多家主流媒体所报道。2016年,黄仕强在肌肉干细胞代谢与临床肌肉衰减症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成果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成为该期刊的封面文章,备受国际媒体关注。其他研究成果也发表在 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Cell Stem Cell、Cell Metabolism、Cell Reports、Development等杂志上。

演讲题目:脂肪酸氧化代谢对于组织衰减与再生的作用

焦雨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至今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任中国细胞学会植物器官发生分会副会长、国际拟南芥研究协调委员会中国代表。

主要致力于植物干细胞和器官发生研究,通过学科交叉研究阐明植物分枝和器官塑性的机制,通过器官设计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生物学基础。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演讲题目:压力下的植物器官塑形

颉伟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颉伟研究员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早期胚胎发育染色质重编程以及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建立和调控,共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0篇,引用数近8,000次,包括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Molecular Cell,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2008年获得UCLA Amgen毕业论文年奖,2013年入选中国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入选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并入选美国HHMI国际研究学者。

演讲题目: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重编程

李毓龙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毓龙实验室集中在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上,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一是开发前沿的工具,即开发新型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二是借助先进的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最近,他们实验室率先开发出新型的可遗传编码的荧光探针,能够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高时空分辨率地检测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地释放,分别发表在Cell和Nature Biotechnology上。他们实验室已经利用类似的策略,可以开发出检测其它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荧光探针。

演讲题目:使用新的基因编码荧光传感器监测神经调节

梁敏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基于仿生纳米材料的生物工程化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 ACS Nano,PNA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了“香山科学会议第606次学术研讨会”秘书长,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10余次。担任Nature Nanotechnology,ACS Nano,PNAS 等30多个国际期刊的学术审稿人。曾获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年获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演讲题目:生物工程化仿生纳米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的研究

逯光文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课题组关注病原的致病机制和新型抗病毒策略研究,靶向病原蛋白和宿主互作因子,通过结构生物学等方法研究结合模式,探究病原致病过程。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6篇。曾获得“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称号等。

演讲题目: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CesT伴侣分子调控后转录调节因子CsrA的分子机制研究

王德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

从2007年~2010年,先后在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UTA)、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从事天然纳米孔和固体纳米孔的博士后研究;从2010年~2014年,在IBM Watson研究中心从事微纳米结构的制作以及在单分子尺度对于DNA的检测技术研究。2014年~至今,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工作。在期刊上发表了大约35篇文章。申请和授权了18项美国专利,10项中国专利。

演讲题目:利用氦离子束光刻技术进行二维/三维纳米孔的制作技术研究

王艳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的表观遗传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转录因子、组蛋白修饰酶、去修饰酶及识别蛋白对于转录调控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分子机理。其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Cancer Cell》、《Nucleic Acids Research》、《J. Biol.Chem.》等学术期刊上。王艳博士2013年获得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演讲题目:乳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章新政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冷冻电镜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并应用于蛋白质复合物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第一或共通讯)在Cell,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4篇,这些工作大部分在国内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中科院先导项目;2014年入选青年千人;多次受邀在国际和国内电镜/冷冻电镜会议中作大会或分会报告。

演讲题目: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蛋白质复合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赵小阳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主要在干细胞与生殖医学方向开展工作,在干细胞的获得和维持、生殖细胞诱导分化和动物模型验证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及JBC上发表论文23篇,引用次数超1000次。研究工作相继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时间周刊评选的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细胞出版社“2016中国年度论文”。曾荣获中国干细胞协会青年研究员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五完成人)和国际转基因协会(ISTT)青年科学家奖等。

演讲题目:生殖细胞发育与再生